首页

彩琳免费踩踏视频

时间:2025-05-29 19:48:46 作者:人民币汇率近期走强 A股有望引来更多外资“活水” 浏览量:32695

  本报记者 孟 珂 韩 昱

  近期,人民币汇率快速走强。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已收复“7.2”关口,年初至今已录得升值。人民币汇率缘何在近期走强?后续趋势预计如何?这对中国股市可能有怎样的影响?就上述问题,《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求解。

  年内离岸人民币汇率涨超2%

  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4月初开始震荡上行。4月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收7.3498,为今年以来最低点,此后持续上行,收复“7.3”关口,4月9日至4月30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1%。

  进入5月份后,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趋势仍较强,在此期间收复“7.2”关口,截至5月28日记者发稿时,5月份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1.01%,若从年初算起,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上涨1.48%。

  更多反映国际投资者预期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呈现出类似走势。截至5月28日记者发稿时,今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上涨2.03%。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强,主要有两个因素牵动:一是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对美元被动升值。市场对未来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的悲观预期加剧,导致近期美元指数再度大幅走低,正在推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货币普遍升值;二是国内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5月7日,央行等部门推出包括降息降准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政策,财政支出节奏也在显著加快。这些都增强了国内宏观经济抵御外部波动的韧性,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内在支撑。

  从美元角度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整体呈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年初美元指数一度达到109高位,但目前已回落至100以内。年初至今跌幅超8%。

  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王青认为,往后看,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美经贸对话磋商进展;二是美元汇率走势。未来人民币汇率更可能出现一个与美元汇率走势相反的双向波动过程,但波幅会相对较小。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来说,人民币汇率走势将更为稳定。

  中国股市或从中受益

  高盛5月26日发布的最新研报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股市受益。

  “人民币潜在的汇率韧性支持我们对中国股市的超配立场,倾向看好国内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预计企业盈利前景将适度改善,外资流入中国股市势头增强。”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表示。

  高盛在研报中预计,未来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分别达到7.20、7.10和7.00,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将有3%的升值空间。“从经验上看,当人民币升值(相对于美元和一篮子货币)时,中国股市往往表现良好,这与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的交易模式一致。”刘劲津指出,人民币升值可以通过会计、基本面、风险溢价和投资组合流动等多渠道对中国股市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是高盛,其他外资机构也积极看好中国股市。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目前MSCI中国指数的估值仍比历史平均水平低7%至8%,比历史MSCI世界指数市盈率低15%。

  前述高盛研报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推动中国股市回报上升约3%(包括汇兑收益)。从行业方面分析,高盛认为,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H股的非必需消费品、房地产和多元化金融(券商)板块以及A股的材料和科技板块往往跑赢各自的本地基准。(证券日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科技赋能 开启点 “绿” 成金新业态

田辉宇表示,宁德核电将持续引入和实施应用先进建造技术,推广应用“智慧工地”,构建数字核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核电项目高质量建设。(完)

奥运冠军肖雁宁回应首次执裁赛事:秉持责任心

作为一名传拓传承人,张衡从小就接触到了传拓技艺,后师从中国传拓名家裴建平,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及技艺的学习、保护、传承与推广。

【社论】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此次台湾采购团中,大部分是展会“新朋友”。“我不光向他们介绍展会特色,还当成导游,推荐了这里的特色景点和美食,带大家感受大陆新变化,共享发展机遇。”郑荣章笑言。(完)

在温州,原来可以这样过年!

当天,恒生科技指数跌1.81%,全周累升0.68%,收报3474.47点;国企指数跌2.07%,全周累升0.27%,收报5879.58点。

中新健康 | 中国专家新发现:牙周菌群失调、代谢紊乱或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

回顾过去3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称,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区间。货币当局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以“稳健”为中枢,在“从紧”与“宽松”之间灵活调整,以达到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的目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